乾貨 | 孩子為什麼要臟着養?

為了準備這個講座,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更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在這裏,我想首先感謝把肩膀借給我的巨人們,準備這個講座的時候,我的靈感受一些科普文章啟發,並且這個幻燈片里的某些外文雜誌的圖片也是由它改編的,今天我講課內容的參考文獻我已經在每張幻燈片裏面標出了。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選這個話題,最主要的原因是經常在門診聽到媽媽們不同卻有類似的抱怨,崔醫生,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特別講究衛生,天天洗好多次手,家裡每天用消毒水拖地,寵物也不讓養,也不怎麼讓別人來我們家,怎麼跟別的孩子比起來好像更容易生病呢。而我家附近有一對夫妻,他們白天到醫院做保潔,傍晚在我們小區收垃圾,一對兒女分別是四歲和六歲,兩個孩子經常在傍晚時分幫助父母做些簡單的工作,長年累月在垃圾堆旁玩耍,父母也沒有多少時間管理,怎麼反而長得挺皮實呢。

在國外的父母中,持這種觀點的還真不少,我們來看幾張照片,孩子在泥地里玩得全身都濕透了,甚至還和豬親嘴,看到這裏,我相信有些媽媽可能要着急了,這些外國小朋友的父母是不是瘋了呢,怎麼可以讓孩子這麼任性,孩子吃到臟東西怎麼辦呢,拉肚子,生病了怎麼辦,豬不會有傳染病吧,究竟臟養孩子有沒有科學根據,我開始尋找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學習。

我自己對於臟和乾淨之間的看法也大大改變,今天我不是想提倡大家開始養小強,養老鼠,我是希望通過研究數據讓爸爸媽媽們明白一個道理,過於乾淨有時也不是件好事。我們首先來看一些大背景的資料,14年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上面的數據,說明人類在過去的50年裡通過努力讓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風濕熱、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肺結核的發生率大幅降低,傳染病少了,看起來世界應該更美好了,但是故事並沒有這麼簡單。

曾經人們以為過敏性疾病是發達國家的特色,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呈快速上升趨勢,並造成了嚴重的疾病負擔。其次,這是2002年到2010年上海地區嬰幼兒脂溢性皮炎的患病率,從2.7%到29.6%,十年間增長了十倍。

這張是1990年到2010年我國全國城市兒童的哮喘患病率從0.91%到3.01%,增長了三倍,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0-14歲兒童約2.22億,而隨着二胎政策的放開,每年新出生人口約兩千萬,大家可以想象,這些疾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長將會造成多大的危害,為什麼這些疾病幾乎同時在高達國家驟然增多,並蔓延到其他發展中國家,這純粹是巧合嗎,如果有10種現代疾病就意味着背後有10種得病的原因嗎,是不是不太可能,那麼也許所有的這些疾病泛濫的背後,有某個共同的罪魁禍首。

如果是,那又是什麼原因會有如此廣泛的波及面可以囊括哮喘、克隆病、多發性硬化、糖尿病、食物過敏等病症呢,Strachan是怎樣提出這個假說的呢。

他研究了一萬七千四百一十四名出生於1958年的英國人,結果發現在23歲的時候,有兄弟姐妹的人得花粉過敏的概率比較低,後來又發現寵物等家庭成員也有類似的功效,這個研究應該如何理解呢?

家庭成員越多,每個人接觸到的病原體就越多,寵物就更不用說了,這也是傳播病原體的一個載體,醫生假說,得到非常多研究的印證和支持,但是它自身也有一些不足,沒辦法解釋所有的問題,因此,2003年,格雷厄姆魯克在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老朋友假說,為兒童提供生物暴露和過敏性疾病發生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釋。

這個假說認為,在大約一萬年前,也就是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前,人類是以小群落存在的,靠狩獵、採摘和撿拾為生,接觸大量的野生動物、植物和腐肉,因此,早期人類腸道含有大量的寄生蟲、病毒、細菌以及其他各種微生物的族群,這些微生物的存在它不是為了殺死,殺死的速度,而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共存共生和諧相處的棲息地,因此,人類與這些微生物是共棲共生的關係,這些微生物為了防止宿主對自己痛下殺手,在數億千年的漫長過程中通過釋放一些物質來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形成對自己的免疫豁免。

但是隨着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原始社會的小部落到現在文明的永久社區,快速的城市化、全球化,從農耕和馴養家畜到工業革命的完成,飲用水的衛生設施的發展和個人衛生的改善這些經濟生活的巨大改變使人類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迅速減少,尤其是腸道蠕蟲被迅速的消滅,與人類攜手共度數千年的這些老朋友被清楚,他們對人體免疫系統的抑制也就減弱或者消失,從而放肆了人體免疫系統,造成了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爆發和蔓延,不像那些與人類和平共同進化的老朋友。

一些新入侵的微生物,他們具有損害宿主的企圖和能力,因而誘發強烈的免疫反應產生,與老朋友相反,這些新敵人不但不會抑制免疫反應,形成免疫耐受,反而會誘發強烈的免疫反應,誘發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比如兒童期呼吸道病毒和肺炎往往增加了兒童哮喘的風險。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理論背後堅實的研究基礎,首先是關於寄生蟲方面的研究,2002年發表在雜誌上面的一篇論文,科學家們對比了西方孩子接種疫苗、環境清潔、使用抗生素和非洲孩子他們衛生條件惡劣,經常感染寄生蟲,這兩類孩子的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結果,兩個地方的孩子皮膚點刺實驗的陽性率都挺接近的,但為什麼西方孩子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更高呢,其他關於關寄生蟲的有力證據還有很多,比如科學家們已經鑒定出鈎蟲分泌的一種蛋白抗炎症蛋白二,能夠降低人樹狀突細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達,抑制過敏體內肌細胞在體外的增殖。

該研究目前已經進入了二期臨床實驗,是未來治療哮喘的新方向,其次,吞食寄生蟲卵可以治療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這個聽起來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議。

2005年,美國科學家公布了兩個令人震驚的臨床試驗結果,在三個月內有29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每兩周吃下2500個桌邊蟲卵,其中有44.8%的患者病情得到了改善,而沒有吃蟲卵的23名患者只有17.4%得到了改善。而另一個關於克隆恩病的研究中,29名患者在6個月內每三個星期吃2500個蟲卵,六個月後有23人效果明顯,其中21個人感到了癥狀基本緩解,寄生蟲療法刺激了商機。

在美國有專門的公司從病人的糞便中提取和培養寄生蟲,然後輸送回病人體內治療疾病,每次收費2000到3000美金,雖然不便宜,但這些公司的生意都相當火爆,誰讓自身免疫病人這麼多呢。

最後你相信嗎,蛔蟲甚至能幫助人類懷孕,2015年科學雜誌上面的一篇文章,科學家對986位玻利維亞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這個群體裏面有70%的會感染寄生蟲的,他們研究腸道寄生蟲感染與女人生育能力之間的關係,發現了相關性如下,感染蛔蟲的人首次懷孕較早,每次懷孕間隔都短,而感染鈎蟲的人首次懷孕較晚,懷孕間隔長,因此,有一種可能對人類繁殖率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可能是生理和免疫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

2010年,有科學家發現,在農場里長大的孩子很少得過敏或哮喘,這是什麼原因呢,2015年,一個發表在雜誌上的重大研究進一步揭開了這個謎團,科學家發現,農場里更常見的灰塵和細菌類毒素居然是讓老鼠避免過敏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細菌類毒素,跟老鼠體內的一個特殊基因互相配合,巧妙的避免了過敏機制被觸發,雖然是在老鼠身上做的實驗,但對人基本同理,我們可以想象,這些農場的孩子和他們的媽媽都能接觸更多的微生物,就能幫助他們的免疫系統更給力。

科學家們指出,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之前多接觸微生物很關鍵,而長期持續的接觸牲畜,奶製品,動物飼料裏面的微生物則更有好處。另外一個關於細菌的很有意思的研究,有一篇報道,科學家們發現,表皮葡萄球菌能夠增強我們皮膚的先天性的屏障免疫,限制病原體入侵,同時他們與皮膚細胞協同,還能組織皮膚炎症的反應,因此我們如果過度洗手,把這些寄生細菌洗掉了的話,那我們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皮膚問題。

英國科學家隨訪了艾倫地區1991到1992年出生的1.4萬餘名兒童,他們發現,一些過分講究衛生,每天吸收五遍以上的兒童,其哮喘的發病率比那些臟一點的孩子高出5倍以上,在這裏我想要特彆強調手衛生是很重要的,適當的洗手對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很重要,但是如果過度了,特別是濫用含有過多消毒成分,如洗手液洗手可能就變成弊大於利了。

從2015年12月份開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就已經指出消毒成分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風險。還有一個研究我覺得蠻有趣的,也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是關於餐具的清潔和消毒問題,據我觀察,我們身邊基本每個家庭都會有消毒碗櫃,有的甚至有洗碗機,那麼使用消毒碗櫃好不好呢,如果家裡有人有傳染病使用消毒碗櫃還是必要的,但如果家庭成員都是健康的話,使用消毒碗櫃會不會對人的健康帶來什麼風險呢?

2015年一個來自瑞典的研究,他們調查了1029名7-8歲的兒童,他們發現了那些家裡有洗碗機的還得哮喘的比例要明顯高於家里沒有洗碗機的孩子,研究人員推測潛在的病因可能是因為洗碗機高溫洗碗過於清潔,減少了孩子進餐時必要的細菌暴露,從而增加了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目前我們中國還沒有類似的研究,我覺得值得深入去調查一下。2012年有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發現,家庭環境臟一點,空氣里的微生物就會更多樣,家庭成員的皮膚表面微生物也會更加多樣化,這樣更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汪峰有一首歌叫《生來孤獨》,其實我想說,我們生來並不孤獨,在我們的身體里住着一百萬億個細菌,理解了我們和這一百萬億個細菌之間的關係,我們才能真正的理解為什麼不幹不凈吃了沒病。

我很喜歡英國詩人約翰唐恩的一首詩,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這句話放在人類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的,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都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里,人的體表皮膚比與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及其腔道中菌寄居的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

據1984年一位學者統計,人體正常菌群總重量達1270億微克,其中腸道一千克,皮膚2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陰道各佔20克,鼻腔10克,而眼部1克,胃腸道寄居的細菌數量居人體之首,目前已知其中寄居者一千多種, 10的十二次方個菌落的細菌,腸道菌群主要可以分為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類,簡單來講,益生菌以雙歧桿菌乳酸菌為代表,是腸道菌群中的正能量,占約30%的數量,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抑制有害細菌。

有害菌,產氣莢膜桿菌為代表則是腸道菌群中的負能量,占約10%的數量,他們時刻與有益菌對抗,一旦大量生長就會使得腸道菌群失衡,55製造有害物質,從而引發疾病。中性菌,以大腸桿菌為代表,是典型的牆頭草,占約60%的數量,當益生菌占上風的時候,那麼就會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對健康有积極的作用,而當有害菌占上風的時候,他們就會落井下石、助紂為虐,引發健康問題,這些寄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的十倍,基因數差不多是人體的150倍,人體的生理代謝不僅受自身基因的控制,同時還受腸道細菌的調控。

現在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掌控人體的可能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那些共生的細菌。英語里有一個短語叫Follow your gut,follow追隨,your你的,gut腸道,直接翻譯是追隨你的腸道,但它實際的意義是追隨你的內心,中文里形容一個人思想和行為卑劣會用一肚子壞水這個短語,我們一般認為是大腦控制內心和思想,但東西方語言中這兩個短語的奇妙共性是否在冥冥中暗合了現代科學研究帶給我們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受腸道和微生物的控制,腸道菌群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2016年有一篇文章指出,腸道菌群通過其產生的脂肪栓來影響宿主DNA的三維結構,從而調節基因的表達,腸道菌群已經被證實可以影響宿主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

聽到這裏,大家可能會問,我們和細菌共生的關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現代科學給出的答案可能是從子宮內就開始的,因為胎盤不是無菌的,它裏面特有的微生物和口腔相似。

聽到這裏,可能大家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產科醫生總是建議人們懷孕前要去看牙,如果有牙周炎的話最好治好后再懷孕,因為一旦患有牙周炎,患者口腔里的細菌就不再是對人體有益的正常菌群,而是充滿了各種有害的細菌,而這些有害的細菌會影響到胎盤的菌群分佈,從而影響胎兒的健康。

流行病學的數據也表明,嚴重牙周炎的孕婦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的風險要比牙周健康的產婦高7.5倍,而在妊娠期間,牙周病變嚴重的產婦其風險甚至可高達,為了保證有益的細菌而不是病菌跟我們一生同行,大自然早有奇妙的安排,准媽媽會向陰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做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養得多多的,同時這些友好的細菌也開始進入血液向乳腺轉移,完成這些友好細菌的菌種準備之後,媽媽就可以讓孩子出生了,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經過產道時會全身塗滿友好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嘴裏也會吃進去大量的這些友好細菌。

新生兒生下來幾天之內微生物數量就可能超過嬰兒自己的體細胞數,但孩子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成熟則需要在隨後幾年完成。你看初生嬰兒就本能的尋找媽媽的奶頭開始吸允,母乳不僅給孩子提供能量和蛋白質,還發揮着幫助寶寶建立腸道正常菌群的神奇功能。

首先母乳不是無菌的,一毫升的母乳里至少含有一萬個細菌,他們源源不斷的把母親體內的細菌輸送給寶寶,幫助腸道菌群的建立,其次,母乳幫助嬰兒篩選有益細菌,母乳里的乳糖是乳酸桿菌和其他產酸桿菌的食物,能夠幫助他們迅速在腸道定居,這些首批的腸道居民可以抑制其他危險的微生物侵入新生兒的腸道,母乳里的寡糖雖然不能被新生兒消化,但它能被嬰兒體內另外一種重要細菌雙歧桿菌分解,有了寡糖的幫助,雙歧桿菌也能開始在寶寶體內安居樂業,母乳里還含有尿素,這本是一種代謝廢物,對嬰兒有毒,但腸道里的細菌可以利用尿素作為蛋源合成自己的蛋白質,而不必與嬰兒競爭蛋源,大自然的神奇怎能不讓人驚嘆呢。

但是近大半個世紀來,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已經嚴重打破了人體微生態系統的平衡,首先,我想談一下剖宮產,我不是想說剖宮產絕對不好,在產婦有嚴重併發症的情況下,及時的剖宮產能夠很好的挽救母親和孩子的生命。

在現代社會,因為有的產婦怕痛,有的人僅僅是希望孩子在黃道吉日出生或者希望孩子在六年後能趕在九月份上小學等等原因,剖宮產的選擇實在是太過度了。2013年,中國平均的剖宮產率已經達到了46%,位居世界第一,部分地區甚至高達70%-80%,已經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三倍,剖空產對母嬰之間微生物的傳遞帶來了嚴重的危險。

目前人們對此依然缺乏足夠清醒的認識,在剖宮產過程中,孩子直接從子宮內被取出,沒有經過母親的產道,也沒有獲得乳酸桿菌,寄生在他們身上的細菌更多的是服飾及醫生的皮膚,醫院的床單,甚至手術室裏面的細菌,這些細菌沒有經過我們人類數十萬年進化的篩選,他們並不能促進孩子免疫力的正常發育,生命早期定製的微生物菌群會影響我們一生的嚴重反映。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順產和剖腹產的孩子,他們幼年期某些疾病的發生概率明顯不同,從上面的表格我們就可以看出,剖宮產的孩子在少年階段患過敏性鼻炎、哮喘與糖尿病、腸胃炎,並有哮喘的比例都比順產孩子要高出不少,為了扭轉這種趨勢,有人提出在剖宮產時推廣陰道紗布技術,也就是將一團紗布放在待產母親的引導里,以便收集滿是細菌的分泌物,然後等孩子出生就小心的將分泌物塗到嬰兒的皮膚和嘴上,雖然跟陰道分娩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母乳餵養原本是人類的天性,但遺憾的是,在商業社會,配方奶剝奪了部分孩子接受母乳餵養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細菌傳承。

研究显示,母乳餵養和配方奶餵養的嬰兒其腸道菌群截然不同,上皮桿菌為母乳餵養的寶寶的腸道優勢菌群,其比例可達到總糞便菌群的60%-90%,而腸桿菌和腸球菌為配方奶養寶寶的優勢菌群,雙歧桿菌僅佔19%-25%。有報告發現,催生1-3天的人工餵養嬰兒腸道內基本未檢出雙歧桿菌,雙棲菌群為人體益生菌,而腸桿菌和腸球菌多為人體投機型菌,因而大家也都可以理解,為什麼配方奶餵養的孩子出現各種胃腸問題的比例要遠遠的高於母乳餵養的孩子。

在2015年的一個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如果微生物有發生變化,孩子後期發生哮喘的概率就會增加,這給出了一個驚人的提示,或許對於孩子意義重大的微生態建立時間窗口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因此,各位媽媽們,請盡可能的母乳餵養吧。

【其他文章推薦】

※霧眉飄眉差別在哪?哪一個看起來比較自然?

※最新魔滴隆乳技術,案例分享

※解決討人厭的雙下巴,消脂針成為新一代局部雕塑利器!

※懶人瘦臉激推睡前二步驟,讓你輕鬆擁有瓜子臉!

淚溝顯疲憊老態,想知道該如何去除還你好氣色呢?

※找回青春緊緻小臉,電波拉皮施打經驗分享